這些元宵節俗因何而來
时间:2025-02-12 来源:新闻传媒中心
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又稱燈節、元夕節、上元節,也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賞花燈、逛廟會、猜燈謎、鬧元宵等一系列節俗活動,展現出元宵節作爲民間盛會的熱鬧氛圍與社交功能。與此同時,元宵節亦有冬去春來、萬物複蘇的象征意義,承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印記。
在節序上,元宵節往往與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時間相鄰,是萬物萌發的好時節,因此,元宵節不僅標志著新一年農業生産的開始,也成爲民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重要時刻。
實際上,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與農業習俗密切相關,元宵節與農業活動之間也有著緊密的關聯。古人正月祭天以祈求豐收,正月十五恰逢新月之初,被認爲是陽氣漸盛之時,此時的祭祀活動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順應。當然,民衆也會根據正月十五的天氣狀況來預判來年的豐收與否,如諺語所雲“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谷穗打半斤”“雨打上元燈,五谷要豐登”。
在安徽、山東、河南、甘肅等地,至今流傳著正月十五捏面燈的習俗,做面燈、點面燈成爲這些地區元宵節特有的儀式感。面燈,顧名思義是用面粉制作成的各式各樣的燈盞,人們通過在月份燈中留存的蒸餾水或者盞內余油量預兆來年相應月份雨水的多寡。面燈樣式豐富多彩,其制作過程也充滿了巧思與匠心。將狗燈、牛燈、羊燈、豬燈、雞燈、聖蟲燈、鯉魚燈等多種富有象征意義的動物造型面燈放置在特定的生活空間內,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對生活豐盈富足的期盼。
在元宵節期間,面燈這一習俗在代際傳承中釋放出持續的生命力,並在當代社會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元宵節中農耕基因的存在,不僅是曆史的記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也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啓示,其創新與發展爲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了新的靈感源泉,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大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