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談|何以中國,“思辨”齊魯
时间:2024-12-05 来源:新闻传媒中心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享有“东方圣城”美誉的山东曲阜启动。此次活动聚焦“两个结合”,深化文化“两创”,以艺术化叙事、互动化表达、可视化传播的形式,线上线下结合,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时代标识。
“何以中國·弦歌不辍”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山東啓動,背後展示的是齊風魯韻的文化長卷。齐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先哲们的哲思语录塑造了金年会 - jinnianhui.com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至今还积淀在人们的意识和言行之中,成为“定义”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现在的中国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金年会 - jinnianhui.com需要铭记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同时也需要审视思辨能力本身,因为思辨能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理性高度和智慧水准。
当金年会 - jinnianhui.com回视之时,厚重的齐鲁文化给金年会 - jinnianhui.com展现出一副生动的思辨史,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逻辑推理、批判性分析、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活力,也是一个民族的生机所在。
從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知識界對于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看法,可以分爲截然不同的兩種——一種持肯定態度,極盡贊美,代表人物有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等;另一種則以批判、否定爲主,代表人物有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赫爾德等。
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羅素一書《中國問題》認爲,中國倫理道德品質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爲現代世界所急需。這些品質包括心氣平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如果中國人願意,中國會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伏爾泰在《風俗論》中對中國的評價是: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中國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他用詩贊美孔子:“他謙虛地探索,讓人不要迷失于世界,讓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說話,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
與羅素和伏爾泰認爲中國和中國人“以理服人”“最有理性”“理性之光”不同,黑格爾認爲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赫爾德則對中華文明抱以輕蔑、抹黑之態,認爲中華“理性尚未成熟”,中國的國民精神是幼稚軟弱、愚昧迷信的精神。
赫爾德所論,出于西方文化中心論的視角,最終被曆史“打臉”。在19世紀,正是德國人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經過一百多年的抗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然後用和平發展而非殖民掠奪的方式,僅僅經過61年即在2010年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並延續至今,這證明了中華文明曆久彌新,文化內驅力強勁。
法國拿破侖所說的“東方的睡獅”醒來了,但這是一頭和平的獅子。在和平與安全議題上,中國從來沒有發動過戰爭。中國今天的發展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和平發展,和平崛起,觀諸曆史,誰更理性,誰更富有未來,答案不言自明,這不能不說與作爲傳統文化主幹的齊魯文化特質密切相關。齊魯文化以“思辨”見長,表現爲十足的“理性”特質。
齊魯文化的“理性”特質,表現在對國家秩序的追求上。齊魯文化很早就注意“和”在國家秩序構建中的重要作用。《論語》講“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先王之道”,說明“和”是被用作治國。孔子重建社會秩序,認爲禮樂制度的松弛、崩壞,會導致社會動蕩。《論語·爲政第二》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齊國也重視以禮義廉恥穩定國家秩序,《管子·牧民》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追求建立理性的秩序,注重“齊之以刑”的“他律”,更注重“克己”的“自律”。《論語·顔淵第十二》載: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了阐明诚信的意义,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个比喻,是说为人处世,自己要有信誉,这也是一种“自律”要求。
齊魯文化的“理性”特質,也體現在先哲言行之間的辯證。孔子講和平,但他注重文武兩手抓。《孔子家語·相魯》載:“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齊國的孫子被稱作“東方兵學鼻祖”,他和孔子對比很有意義,同樣以“理性”的辯證思維著稱。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講如何打仗,但同時卻講和平。《孫子兵法謀攻篇》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因此,《孫子兵法》不是爲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爲了以戰止戰,是爲了和平而戰。
齊魯文化的“理性”特質,還體現在嚴密的邏輯中。孟子善辩,极富智慧机巧,通过层层演进的逻辑让对方陷入自辩不能的境地。《孟子·梁惠王下》载: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诒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诒,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一段简短而精彩的论辩,一步步将齐宣王引入彀中。
齊魯文化的“理性”特質,更體現在“層次鮮明”的體系化。《管子》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讲经济富足对人的言行和精神面貌的影响,和金年会 - jinnianhui.com熟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有同工异曲之处,强调先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一个层次鲜明的逻辑链条,修身是齐家的基。爰沂侵喂幕。喂瞧教煜碌幕。
注重修身,但目的不在修身,修身只是手段,目的是平天下。儒家格物致知也好,修身齊家也好,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爲公、治國平天下。層次鮮明的邏輯,以秩序和穩定爲追求,把社會、曆史扛在肩上,把國家發展、民族統一和文明延續、天下太平扛在自己肩上,這是齊魯文化非常重要的特點。
历史是一面镜子,齐鲁文化的“理性”特质,对今天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思辨”见长的齐鲁文化,表现为十足的“理性”特质,这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和结晶,也是中国人鲜明的标识,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借力“齐鲁文化”的智慧。(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