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金秋,來到黃河入?冢蚰聃漉眩缋嘶ǖ疊;農田成畫,繪豐收景象;藍黃相接,呈獨特景觀。
望大河洲渚,山東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大筆觸,染綠色之墨,落點睛之筆,讓萬古長河的時代新綠,在齊魯大地層層暈染。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入?谑硬欤康鳌耙馴;せ坪湧谑刈魑幌畛绺呤亂怠保撓枭蕉霸谕貧坪恿饔蛏;ず透咧柿糠⒄股獻咴谇啊鋇納钋楹裢。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如磐使命催人奮進。走在前,意味著探索先行、示範引領。三年來,山東堅持以綠爲底、綠色先行,把走在前的使命擔當,化作紮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生態保護、産業升級、民生改善等方面,蹚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一)
有這樣一組數字令人印象深刻——
373種,這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的數量。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恢複鹽地堿蓬,曾經的光板地、鹽堿灘,成爲現在的“鳥類國際機場”。
37.4微克/立方米,這是山東2023年PM2.5的平均濃度。連續實施兩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PM2.5平均濃度近三年改善19%。
86.12%,這是山東的水土保持率。以小流域爲單元,實施坡耕地改梯田、溝道蓄水攔沙、封育保護等措施,全省水土流失面積自2018年以來淨減少2444.86平方公裏。
透過數字看山東,是理念的引領,開啓了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並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成爲社會共識。胸懷生態文明建設“國之大者”,山東把大保護作爲關鍵任務,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複攻堅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是制度的奠基,堅定了山東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步伐。制度是生態文明的基石。聚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山東將制度建設作爲重中之重,把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提煉總結,形成治理環境的長效機制。從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山東模式”,到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再到頒布《山東省黃河保護條例》,一系列舉措同向發力,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是方法的轉變,校准了山東向綠向新向未來的坐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謀劃、一體推進。臨沂市進行“荒山造林、礦山修複、水土保持”一體化保護和修複,一盤棋謀劃53個工程項目,生態修複總面積4090平方公裏,區域生態本底得到系統改善。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今天的山東,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和效能顯著提高,綠色發展的底色愈發鮮明。
回望三年曆程,生態保護逐綠而行,山東邁向的,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二)
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道路,遠非想象中那樣平坦。
關停了高耗能工廠,會不會帶來GDP的下滑?落後的産能淘汰了,新的産能能否順利補位?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資金技術又該如何保障?當問題接踵而來,尤爲磨煉勇氣和決心,考驗謀略和方法。
不怕“斷腕”的陣痛,不怕“失去”的短痛,山東“去舊”態度堅定、步履不停。持續加大節能降耗力度,萬元GDP能耗近三年累計下降15.8%,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以更少的能耗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力優化高耗能行業布局,沿黃9市壓減整合煉鋼、電解鋁、煉油産能總噸數3700萬噸,推動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正是因爲積極求變應變,堅決向落後産能、老舊動能宣戰,山東蹚過轉型的深水區,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從全局上謀勢,于關鍵處落子,山東“換新”綱舉目張、發力精准。聚焦發展新質生産力,因地制宜、先立後破,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23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4.5萬家,産業數字化指數居全國前列。以改革創新爲突破口,與時俱進、攻堅克難,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近三年保持在12%以上,2023年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比增長26.5%。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印證了山東發展活力十足、潛能無限。
踏过荆棘与坎坷,今天,让金年会 - jinnianhui.com重新认识山东——一個全新的綠色的山東。
放眼齊魯大地,這裏有綠色能源。今年6月,萊州大型鹽堿灘塗光儲一體化項目一期正式並入電網,山東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10050萬千瓦,一年可以發出1900億度“綠電”,滿足全省城鄉居民兩年的生活用電需求。
置身田間鄉野,這裏有綠色農業。位于黃河入?诘難渭畹嘏┮凳匝槭痙痘兀曬ε嘤脫渭钭魑镄縷廢37個,在全國推廣耐鹽堿作物新品種800萬畝,爲“中國糧”安上了“耐鹽芯”。
走進工廠車間,這裏有綠色生産線。在中電裝備山東電子有限公司,新一代單相表智能化生産線有條不紊運行,該生産線僅需6名工作人員即可完成單相表裝配、調試、檢定、包裝工作,人均生産效率提升了233%。
这些故事和数字表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只要金年会 - jinnianhui.com找对路子,用对方法,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就能走出转型升级的困局,实现产业能级的跃升。
回望三年曆程,生産方式向綠而生,山東走出的,是一條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之路。
(三)
菏澤市東明縣,黃河入魯第一縣。
昔日的東明,曾飽受水患折磨,發展緩慢。自2021年灘區遷建實現群衆“安居夢”以來,東明縣因地制宜、對症開方,步入發展快車道。沙窩鎮根據地域優勢建起生態産業園,雨露新村的毛絨玩具産業讓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六合集村新引進種植的中藥材紫菀成了産業發展的“新主角”……灘區群衆曾經的期盼,正在化作“穩穩的幸福”。
無論是生態保護,還是産業轉型,最終目的都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對老百姓來說,要安居也要致富,要物質生活充裕也要精神生活富足。做好灘區遷建的後半篇文章,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這後半篇文章,執的是治水之筆,寫的是黃河安瀾。治水安民,興水惠民。千百年來,黃河滋潤千裏沃野,但也面臨缺水難題。“有多少湯泡多少馍”,山東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實行“分水到市”“分水到縣”,建成國家節水型城市25個,26個縣級市實現省級節水型城市全覆蓋,管住了黃河“水袋子”,擰緊了取水“水龍頭”,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更大效益,讓黃河真正成爲造福人民的幸:印
這後半篇文章,執的是“兩創”之筆,寫的是文化新篇。山東黃河流域擁有世界遺産4處,國家曆史文化名城6座,曆史文化資源豐富。《黃河文化大會》《城子崖》等精品力作探索黃河文化打開新方式;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讓沈睡的文旅資源充滿新的生機;黃河澄泥印、黑陶、魯錦等一批“黃河手造”傳遞黃河文化千年神韻。文化傳承發展的一點一滴,曆史書寫的一筆一劃,見證著山東文化“兩創”的步伐,講述著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這後半篇文章,執的是改革之笔,写的是共同富裕。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成立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盘活1700余畝沿黃片區閑置土地,讓社區群衆收入來源由單一種植收入爲主拓展爲土地流轉、務工和經營收入等多種渠道。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成果,一個也不能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以實幹創造百姓美好生活,用奮鬥托舉人民幸福未來,必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衆,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
回望三年曆程,人民生活因綠而美,山東鋪就的,是一條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的幸福之路。
(四)
大河逐浪起,兩岸領潮升。
奔騰不息的黃河,記載著山東“綠色先行”的奮進與夢想,銘刻著億萬齊魯兒女的智慧與力量。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爲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把生態文明理念發揚光大,山東必將進一步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光增色!(來源:大衆日報)